肖瑞平課題組發現了在動物和人的心肌細胞中都發揮重要作用的“H2O2/PKC-δ/MG53分泌/心臟保護”信號通路,為把MG53應用於臨牀對心臟缺血損傷的保護進一步夯實了實驗基礎,也為缺血性心臟病的防治提供了新靶點與新機制。
這項研究前瞻性評估初始篩查中“內鏡下碘染色異常特徵”對早期食管癌前病變進展風險的預警作用,首次證明“染色不良區域大小”對食管病變進展風險預警中的關鍵作用,提出初始篩查後對食管癌前病變進行精準內鏡監測的新方案並證明其明確提高篩查工作的整體保護效果,從而填補了該領域的證據空白。
課題組首次證明了鈰(III)配合物在OLED中具有100%的激子利用率,不僅有望解決實際應用中高效藍光OLED存在的難題,還有潛力成為新一代發光材料應用於OLED全色顯示和照明。這項工作對於實現我國稀土資源高價值利用,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OLED發光材料具有重大意義。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線蟲中HDA-1是激活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誘導天然免疫和延長健康壽命的關鍵蛋白,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酰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採用釀酒酵母內源TIM22複合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冷凍電鏡技術首次獲得了該複合物3.8Å分辨率的結構。在該結構中可以清晰的識別出7個亞基的位置和構象。
研究團隊通過結合實驗和大量從頭計算,證明了LMO中Mn3+O6八面體的單個Jahn-Teller畸變之間存在協同效應,被命名為協同Jahn-Teller畸變(CJTD),這個嚴重的畸變在過度嵌鋰時,會導致Mn八面體朝着c方向嚴重拉長從而導致相變和裂紋,這是在低壓下難以獲得優良的電化學性能的原因所在。
研究組在高質量的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三明治結構中開展了量子反常霍爾態和軸子絕緣體態的極低温輸運測量,以研究其量子相變。實驗中,我們樣品的軸子絕緣體態至少在1GW的電阻尺度上顯示絕緣特性。
研究團隊通過納米壓印技術把平面結構圖形化,將其刻蝕成陣列式的柱狀結構。光學研究證明,所形成的單光子發射系統具有非常穩定的發光能量,強發光效率和高品質的二階相關度,為未來的光量子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用超分辨成像以及免疫共沉澱的方法,證明了線粒體內膜上的Mic60蛋白可以分別和線粒體基質中的擬核以及線粒體的外膜蛋白Miro1相互作用。Miro1同時也是KIF5B在線粒體上的受體蛋白,並且富集在內質網與線粒體的互作位置。
研究團隊使用最新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scRNA-seq),結合大樣本基因組、轉錄組和臨牀數據,以及流式檢測、多重免疫組化、免疫熒光、CCK-8、ELISPOT、小鼠移植瘤、細胞共培養等多種實驗手段,對鼻咽癌腫瘤微環境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剖析研究,並鑑別出一類獨特的“上皮-免疫”雙重特徵腫瘤細胞亞羣。
研究人員針對光子-W玻色子高階圈圖的計算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新方法,解決了複雜關聯函數計算和分析過程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並通過我國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三號原型機”超級計算機和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Mira”超級計算機,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對光子-W玻色子圈圖的格點計算。
劉雄軍課題組與合作者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文,基於近些年來在理論和實驗上發展的拉曼光晶格量子系統,提出如何在拉曼光晶格中實現和探測非遍歷的臨界相這一基本量子相,給出具體實現所提模型的實驗細節,為實驗實現與探測單粒子和多體臨界相指明方向。
課題組在深度學習編譯優化和資源管理方面雙雙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即將在第14屆“USENIX操作系統設計與實現研討會”上發表。這是北京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會議上發表論文。
在重組合機制的框架下,研究人員首次定量地解釋了最近CMS、ATLAS和ALICE大型國際合作組在中等橫動量區所觀測到的v2準價夸克標度率,發現低橫動量區部分子的集體流及重組合對該標度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此外,還發現相變附近隨温度變化的組分夸克質量對定量描述中等橫動量區可分辨粒子的產額很重要。
證明沿用了田剛先前提出的解決YTD猜想的思路,並引進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方法來克服空間奇點造成的新困難。證明不僅使用了微分方程和多復變中已經成熟的工具,還使用了近些年代數幾何中的新發展。該結果推動了Fano簇的穩定性與Kä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之間等價性的研究。
研究團隊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研究發現,大腦能感知豐富多彩的顏色世界並非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研究團隊在1T-TaS2材料中發現能帶絕緣體到莫特絕緣體相變,這一發現不僅解決了1T-TaS2中絕緣態成因的爭議,同時,中間態的發現也為1T-TaS2體系中尋找莫特絕緣體和自旋液體相指出了新的温度區間。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這項研究證明了錳元素/錳離子在抗腫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為腫瘤免疫治療開創了新的思路和治療方案(錳免療法),並顯示出巨大的臨牀應用前景。由於錳儲備量大,二價錳溶液製備簡單、成本低廉,運輸、儲存方便,這使得“錳免療法”易於得到應用並降低腫瘤醫治成本,造福患者和國家。
王世強課題組與合作者發現心肌細胞橫管膜形態發生的重要原理,含有和不含磷脂酰肌醇結合域的兩種BIN1剪切體通過功能互補的結構互作,形成心肌細胞整齊排列的橫管膜結構。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控制心臟收縮功能的重要分子機制,也為認識和治療心臟疾病提供了新理論、新思路。
研究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文,發展了一種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在分子水平實現了對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非侵入性在體光聲成像,為心血管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方法。